【资料图】
近年,研究生招生考试中,专业硕士招生培养规模正稳步增长。以沪上高校为例,在复旦大学,截至2022年,专业学位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18199人,占全校研究生总数的50.47%;在华东师范大学,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占全校研究生总人数的63%;而上海师范大学的最新统计显示,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占比达45%。
沪上多所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预计,未来,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占比还将进一步提高。与之而来的问题是:面对数量庞大的专硕生,学校的培养方案还跟得上吗? “如今,知识更新的半衰期明显缩短,但研究生的培养周期通常需要七八年。人才培养速度慢于知识更新速度和市场变化节奏,这就导致不少高校的培养模式难以造就卓越人才。”同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赵鸿铎的一席话,在学界同行中引发共鸣。 在不少高校,针对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改革,已箭在弦上。 严把“出口端”,部分高校将动态调整院系招生计划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。”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王昕介绍,根据去年的统计数据,复旦大学在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已达2245人,在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达到15954人,不仅规模空前,而且增速也很快。 就在5月下旬,复旦大学首次就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召开会议,明确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,在未来3年内加以有力推进。 王昕透露,复旦大学正在探索产学研一体化育人新模式,为专业学位教育内涵式发展“立柱架梁”。具体而言,将进一步加强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建设,有序推进专业学位类别自主设置。同时,还将健全对专业学位授权点的评价考核机制,包括动态调整院系年度招生计划。 据悉,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复旦大学今年将同步推进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工作,并设置相关刚性要求。比如,资格考试每批次不通过率不低于10%;同时,将规范中期考核组织实施,学位课程绩点要求也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。力推校企合作,学科交叉复合成改革重点抓手将推进学科交叉、提升专业学位复合型创新性应用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改革的重要抓手,这一点在高教界已达成共识。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例,多位专家认为,“既要是科学家,也要是工程师”,同时还可能成为工作岗位上的管理人员。对标这一目标,在卓越工程师的成长路径中,一定需要一段在生产岗位上历练的经历。校企只有深度合作、联手培养,才能解决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断档问题,进一步破除人才培养的同质化。 东华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俞昊以法国的工程师教育举例谈到,一般而言,在课程体系中,有接近一半的学分属于管理类课程,通过学科交叉,培养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。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,沪上不少高校学校已纷纷设立由学校导师和行业导师组成的“双导师制”,同时,在课程上纳入企业实训课程、扩展实践基地,在招生面试、论文答辩等阶段引入行业专家进行评估。 在东华大学,授予专业硕士学位的工科类学生,目前也需要选修3门管理类经典课程(约6个学分)。“一开始,不仅学生学得痛苦,教师也感到痛苦,因为学校需要抽调管院讲授MBA课程的老师来给学生上课,不少老师需要横跨两个校区。但学校依旧克服困难、持续推进,坚持做对学生成长有利的事情。”不仅如此,为了让专业学位人才真正解决现实问题,东华大学还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环节严格设定两道标准:其一,课题必须与导师校企合作的课题挂钩;其二,必须有产业化可行性。只有满足了两者之一,方可予以通过。 赵鸿铎介绍,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,同济大学正在构建校企联合培养的全链条,更好推进师生的科研成果转化。目前不仅设立了产教融合专项基金支撑共创“起跑1公里”,同时也通过开辟产教融合知识产权绿色通道,以期更有力地支撑科研转化“最后一公里”。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杨福义介绍,目前正集中办学力量,特别支持博士专业学位、跨大类、跨专业、跨行业的专业学位、产教融合基础强的专业学位、职业指向明确且人才需求广泛的专业学位、卓越育人成效显著的专业学位以及特色鲜明的专业学位。
标签
Copyright ? 2015-2022 华中粮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12018864号-26 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